心理咨询访谈录-20250301

随想录  ·  2025-03-01

写在开篇

做心理咨询也有大约2个月的时间了。坦率的讲,当“心理咨询”这个词从书本上走到面前,距离自己这么近的时候,一开始还是有些不适应,同样也有些疑惑,这种“话疗”是否真的能够帮我解决我面临的问题。不过,心病还需心来医,我想心理咨询或许也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加之我当时所存在的弥漫性的焦虑情绪让我急切地想寻找一些专业而又理性的支持,于是,我的心理咨询之旅也便正式开始了。

接下来,我将在“随想录”中,定期更新我接受心理咨询后的想法和感悟,或许这也和我创立随想录这一模块(甚至是这一网站)的需求不谋而和——[in-tag color="blue"]随心所想,随想而述[/in-tag] 。

两个初期目标

在上一次的访谈中,我的咨询师为我定下了两个初期目标:

[cb type="blue minus" checked=""]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cb]

[cb type="blue minus" checked=""]接受自己的不完美[/cb]

这两个目标,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也确实很难。坦白的讲,我的成长环境塑造了我的人格底色,而我的人格底色又决定了我的为人处事方式。我已经习惯了从别人的表扬与肯定中汲取营养,从别人的鼓励与赞许中收获力量。甚至有的时候,我会把它理解为一种“正反馈循环”:获得的肯定越多,越有成就感;而成就感越多,做这件事的动力就会越强;当然,动力越多,成果越多;成果越多,肯定自然就会越多。

在今天和咨询师的交流中,我提出了我的“正反馈”理念,我本以为为了实现她为我定下的目标,我需要打破我的循环;然而她和我说,这个循环的存在是个好事,只需要让它“低速运行”就可以了。

低速运行,我该怎么做?

类似的问题,我在之前的咨询中曾经询问过咨询师。奈何,她是一位动力学派的咨询师,并不打算,或者无法给出一个直接的方法论。现在想来,或许,我的这种迷茫就来自于我对自己情感的不了解、不熟悉、不掌握。

今天,我的咨询师说我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回想起来,我确实是一个细腻、感性(有时也和理性交织)而又十分敏感的人。这一点,无论是我自己,还是我的父母,都得出过相似的结论。但是,这些丰富的情感,我真正了解的有多少?我真正能够调控的,又能有多少?我想,这个问题我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就像我不知道什么叫喜欢、什么叫爱,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我也不知道该如何把握自己的内心。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阅历的增加,我会逐渐收获这些本领。到那个时候,我就可以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了。

不过,这些成长的路,也只能自己一步一步向前走。有的时候,不撞到南墙,永远是不知道前面到底是坦途,还是荆棘。试过了,走过了,也就知道了,成长了。

所以,对自己的了解,还是要靠自己的观察,自己的分析,自己的总结,当然还有,自己的实践。

我的计划

理性的说,想要实现上述两个目标,推着走肯定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但是,咨询师又无法给我一个明确可行的方法论指导我的行动。所以,我只好自行摸索,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要有用得多。

我决定,要先从感知自己的情绪入手。在我之前接受的CBT咨询中,曾经提到过一个“情绪日记”的概念,即记录下自己产生情绪的情景、想法、情绪和身体采取的行动/冲动。很遗憾,我只坚持了1周便没有再继续了。现在想来,这或许是一个好方法,至少是我现在能想到的唯一方法了。

我决定,用接下来的一周进行尝试。我将在手机的备忘录上,按照情绪日记的格式,如实记录下自己较为明显的正面和负面情绪,并且在下周的咨询中与咨询师探讨这一方法及我的试验结果。希望通过这一周的试验,可以收获一些成果。

另外,对于自己的“超我”,我也决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希望任由自己向以前那样展示自己的优点,但是当别人对我提出不满或失望时,我应当努力淡化它带来的不愉快的情绪。我想,我比较擅长的交流应该是一个好办法。具体来说,我需要一位倾诉者,需要做好倾诉的决定和准备,然后在有必要时把事情告诉他,并接受他的反馈。

写在最后

写到这里,感觉自己想的东西还是很多的,一篇访谈录无法塞下这么多杂乱无章的思绪。那么,剩下的一些主题就留到后面再说吧。最后,希望我可以通过随想录,整理我的思绪,抚平我的焦虑,让我的精神内核更加稳定。

以上,与自己共勉。

[note type="primary flat"]可能有待探讨的主题:科研与临床、喜欢与恋爱(什么是喜欢?喜欢一个人是为了什么?该怎么喜欢一个人?)、与老师相处的若干事[/note]

评论
随想录.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Jasmine by Kent 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