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这就又行了。
初次听到这句话,是在上个学期Bilibili某高数网课视频中。记得当时老师面对一道看上去纷繁复杂的题,带着学生们一步步抽丝剥茧、冷静分析,利用自己的已知,将题目逐渐由完全陌生的形式转化为我们能够操作的形式。末了,老师指着黑板道,“诶,这就又行了”。
在那个瞬间,我一度困乏的思绪似乎瞬间被老师的那句话点亮了。读题过程中的迷茫、分析过程中的混沌,仿佛都因为最后的“行”变得不再复杂,过程中的“难”和“苦”也转化成了最后的“甘”和“喜”。这种喜不同于一般成功之喜悦,他是一种雾里看花终得相见之惊喜,是一种历经磨难终达彼岸之欢喜,是一种坚定选择不言疑悔之舒喜。我想,这“又行了”,带给我的不仅是一道题的解法,更重要的可能是由迷到惊,由惊到欢,由欢到舒的心情转变吧。
上个学期听到的那句“我又行了”,我本不以为意。但现在来看,对我而言可能不仅是做题这么简单。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几乎每天都会因为学习上的不足与问题困扰不已,有的时候甚至会影响自己半天甚至一天多的心情。有时开玩笑道:“希望好心情能成功保存到xx下课(一般以物理课居多)。”但很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从未成功。每节课下课之后都有一种十分烦躁且无法言说的冲动溢于胸际。但当自己冷静下来,想到现在除了完成任务也别无他法,只得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与对策;而每当自己想到一个方法,便会觉得自己“又行了”,觉得自己似乎是武侠小说里的隐士高手,找到了某个门派的武林秘籍,只待勤学苦练便可成就一代奇才。但每当上完一节新课,这个“行”便荡然无存,再次被之前的暴躁冲动所控制;当然不久之后或许又能找到“又行”的诀窍,再次(间歇性)踌躇满志。这种循环已经在开学的四周内反复出现,伴随着我跌跌撞撞地迈出学习的步伐。
我现在也无法评价这一循环的好坏,作为面对目前这一“被动局面”的唯一主动方法,我只能希冀这一循环是有用的,是对我所不擅长的学习有益处的。但,我可以肯定的说,这对我时常因学习不佳而糟透的心情还是非常有益的。“我又行了”的念头时常像一剂强心针,给我在最黑暗最无助的时候提供继续走下去的方法。至于走下去的理由嘛,没有理由,总是要克服的嘛,为了梦想、为了追求,当然,也为了不挂、为了毕业。
在落笔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又行了”可能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这么简单。“又行”的背后,或许就是我所应该追求并保持的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生活终归会有不易、有意外、有挑战。面对困难、面对失败,我们是只能灰心丧气、低头认输,抑或重整旗鼓,自己让自己“又行了”?我想,我应该追求的或许是后者而非前者。面对困难乃至失败,认输并非什么难事,但是从中汲取教训,重拾再次挑战的勇气,找到克敌制胜的关键,这才是值得我们去不断探寻和追求的。既然叫“探寻”,中途肯定会有失败和挫折,但我相信,只要坚持“我又能行”的信念,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让自己“行”的方法策略,最后的结果一定会是“我还能行”。
“我又行了”或许会伴随着我走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我几乎可以确定,一定会有痛苦、一定会有迷惘、一定会有愤懑;但是,我现在已经发现了这一循环,会在烦躁的时候想想“怎么能行”,会在迷惘的时候想想“能行的我”,会在低落的时候想想“我又能行”,我想,这或许能成为我完成某些不感兴趣也不擅长的学科的学习动力。
毕竟,到最后,你看,这又行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