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惧将来。如此,安好。——丰子恺
写下这篇文章,我希望能在此记录下我创建这个网站的始末,以铭刻自己的创站初心,并希冀能在日后给予自己以指引或激励。
这一站点创建于2021年初,创建的原因之一是由于那不大富有趣味的寒假,另一个原因,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我希望寻找一个能够让自己潜下心来完成记录的地方。我认为,记录对于一个人(尤其是我本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方式,更是一种自我整理、主动反思的过程。我认为,这个反思的对象不仅仅是我自己,而应容纳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我所体验的一切皆值得反思,我所反思的一切均为我所体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我看来,现代人(尤其是我)过着高强度的生活,享受着快节奏的知识摄取,体验者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以至于我们完成这一反省目标缺的不是时间,而是态度。这是一种实事求是面对自己的态度、这是一种安坐下来细细回忆的态度、这是一种超脱世俗谈古论今的态度。而对于我,寻找一文字载体作为反省的思维寄托便是抛弃浮躁、褪去自大,谦虚而又诚恳地达成这一态度的较好方式。由于自己糟糕的书法,我并不想选择传统的纸质媒介完成这一过程,于是便想到了利用网络完成这一愿望。
至于选择自主建站而非利用微博/空间这类公共传媒工具的原因,当我写下这篇文章时,我对于这可能产生的一系列文章定位仍然是“自我反省”,其中“自我”两字便决定了它们的个人属性。在目前,我无意让它们收获广大观众或读者的评价,我希望自己建设一个自己的园地,并用自己的思想逐步完成装点与充实。我不会逼迫自己更新文章,不会逼迫自己推广网站,不会逼迫自己完成优化改造等工作;但我会提醒自己反思,提醒自己整理,提醒自己注意观察身边的人或事并加以分析。若有一天时机成熟,我也或许会选择将这里的部分内容公开发表,但这目前并不在我的考量之内,对自己的反思总结也不会考虑这一点。
选择“随想录”这一名称,灵感来自于巴金的《随想录》。必须承认直到目前我落笔写下这篇文章时,我仍然没有系统地读过这本著作,只是零星地涉猎过其中的几篇文章。巴金先生的《随想录》创作于“文化大革命”后,是作家巴金一生中最辉煌的文学成就之一,是他对自己肉体与精神的反思与凝练,也是他对于自身使命和价值的诠释。曾有人评价:“《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如果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深刻反思,完成了最真实人格的塑造。”在此我也发一小愿,愿我能在未来的一学期内拜读至少一遍这一名著,能亲自感受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想的光芒。
总的来说,这一网站之存在,便是满足我不时产生的“写些什么”的念头,同时也能帮助我安下心来,找到一个比游戏更加温和的卸去浮躁和压力的方法,为自己的思绪加上合理有序的注脚。我希望这一网站能持续存在下去,并坚守创立时的初心,实现它应有的价值。
撰文以共勉。
2021年2月26日夜
评论
评论测试1